内容摘要:发育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发育的时期称为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常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4篇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篇1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篇2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
(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
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
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
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2、滑坡调查要点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
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
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
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
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
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
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填表见附表3。
4、泥石流调查要点
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应调查下列内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
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 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
表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
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5)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
表4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表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
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溶塌陷:
(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
(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
(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
(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米的地段;
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
(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
(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3)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7)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填表见附表6。
6、地裂缝调查要点
本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地裂缝调查内容主要为:
(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
(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填表见附表7。
7、地面沉降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地貌单元,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
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填表见附表8。
8、其它
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二)、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每个调查居民点、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
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引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引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
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
如采矿引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布及面积等资料;
如抽、排水引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
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6、表7、表8。
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4、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和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9和表10。岩溶塌陷体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三级。塌陷体和土洞稳定性评价标准见表11、表12。
5、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
6、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象。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如BD1-2,表示巴东县第1卷第2张。
表9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10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11 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
表12 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
(三)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对于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填写相应灾种的野外调查表(附表1-8);
对于调查的居民点,填写《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9)。
2、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中型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
对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小型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13)。
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3、对属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在同一灾害体上定两个以上的观测点,也不允许将相邻两个灾害体合定一个观测点。同一地点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它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
4、对于乡、镇及村委会,都应进行调查,如无地质灾害分布,可不布设观测点,但应作好访问记录;
对于一般居民点,只要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
5、野外记录应采取图文互补方式进行调查记录,用图客观地反映出地形形态、滑坡裂缝、隆起等变形现象的空间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测水位埋深等部位,人工边坡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在灾害体相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
(四)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做工作手图。在未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以1/5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据己有资料将各类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供野外调查期间使用。
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表示。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
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 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
5、清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篇3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效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有: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可根据以下五个原则来预防地质灾害:一是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是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是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是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是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是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
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
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坡脚开挖后,应根据需要,及时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
当墙内坡体为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内侧设置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泥土阻塞,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排导山坡地下水的作用。
3、不在山坡上随意堆弃土石
对开矿采石、修路、挖塘等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不可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村庄上方山坡堆弃土石。废弃土石堆置不当,不仅土石堆本身可能失稳滑坡,还可能因为土石的加载作用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使原来属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山坡发生滑坡。
当废弃土石数量较大时,需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必要时,还应在排土区建设拦挡和排水等配套设施。
处置废弃土石的最理想方式是:把废弃土石的堆放与整地、造田、筑路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废土、废石、废渣由环境负担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4、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水对土质山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绝大多数滑坡都发生在雨季就是证明。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防止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新建水渠选线和设计,应考虑预防滑坡的要求。
对生产和生活废水同样也要加强管理、合理排放,不可任由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正对村庄的山坡上方,一般情况下不要修建鱼塘、水塘;
对雨季形成的局部积水,应该及时进行排导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二)
注意发现滑坡前兆
及时发现滑坡前兆是成功避灾的前提。滑坡前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山坡上出现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之一。随着滑坡的继续发展,裂缝也会由少变多、由短变长、由断断续续变为相互连贯。
对于土质滑坡,后缘裂缝张开明显,顺山坡的水平延伸方向分布,裂缝或裂缝带的平面形态具有向山坡上部弧形凸出的特征;
滑坡两侧的裂缝顺山坡倾斜方向延伸,多数情况下比较平直,并具有水平错动的表现,如果有裂缝壁露出地表,上面常常可以见到水平错动留下的滑坡擦痕。
对于岩质滑坡,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和组合形态,通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的影响而被复杂化,其规律性表现较差。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
2、山坡坡脚松脱或鼓胀
有些情况下,由于受河流冲刷、掏蚀或人为开挖坡脚的影响,在山坡下部形成新的凌空面,使滑坡迹象首先在山坡坡脚处显现出来。常见的有两种现象:
斜坡前缘土体或岩层发生松脱垮塌,垮塌的土体一般较湿润,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扩展。坡脚先发生松脱垮塌、且松脱垮塌范围不断向坡上发展的山坡,可能有牵引式滑坡正在形成。
滑坡前部如果存在阻挡滑动的阻滑体(或阻滑带),受后部滑坡推挤,在滑坡前缘的地面上会发生丘状鼓起,顶部常有张开的扇形或放射状裂缝分布。坡脚发生丘状隆起的山坡,可能有推移式滑坡正在形成。
3、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
当地下存在洞室(如巷道、采空区、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自然压密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地下洞室或填土范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如果山坡上出现的局部沉陷与上述因素没有对应关系时,这种沉陷就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前兆。
自然或人工洞室引发的地面塌陷,陷坑平面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条带形或其他形态(与地下洞室形态有关);
滑坡引起的地面沉陷,陷落带平面形态多数情况下呈新月状,“月弦”位于下坡一侧。
4、斜坡上建筑物变形
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在土质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比较敏感。
当发现各种建构筑物相继发生变形,特别是变形建构筑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调查又排除了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应将之作为可能发生滑坡的前兆对待。
5、泉水井水异常变化
滑坡发展过程中,由于含水岩层、土层被错动,相应地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动态发生变化。当发现已有泉水流量突然变大、变小,甚至断流,水质突然变得浑浊,原来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井水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现象时,都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征兆。
地下工程施工时的排水活动,也会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相应的泉水、井水流量或水位变化,这类变化不属于滑坡前兆。
6、地下发出异常声响
滑坡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层剪断,巨大石块之间发生相互推挤或摩擦,都可能产生一些特殊响声。当地下传出异常响声时,应该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异常反应,动物对声音的感觉要比人类更灵敏,它们往往能先于人类感知危险的迫近。
7、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
滑坡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及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现象也可能由于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时,要注意多种现象相互印证,尽量排除其他非滑坡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在根据已有迹象无法判定是否会发生滑坡时,则应按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先采取避灾措施,再请专业人员来诊断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三)
抑制滑坡发展和监视滑坡动态
1、抑制滑坡发展
滑坡前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如果有的话)报告;
其次,应初步判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主动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尽量消除或抑制促进滑坡发展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发展的进程,甚至避免滑坡的形成。
立即停止诱发滑坡的人为工程活动、对地面裂缝进行及时填埋、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滑坡的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利于山坡稳定、抑制滑坡发展的积极措施。
当滑坡规模不大时,对牵引式滑坡进行压脚,对推移式滑坡进行削坡减载,也可以作为抑制滑坡发展的简易应急措施。
2、监视滑坡动态
同时,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山坡变形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
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
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
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
调整监测周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雨季监测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雷电灾害预防及措施
来源:台电内网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的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及人身等有很大的威胁,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强度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弧光。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有余,空气受热后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般的轰鸣声,这就是我们见的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一般山地地区雷电比平原要多,建筑物越高,遭受雷击的机会越多。
本厂地处雷电灾害多发地区,每年的3~10月份为雷电季节。其中,Ⅰ~Ⅳ期220kV升压站、110kV升压站、Ⅰ~Ⅳ期锅炉钢架、Ⅰ~Ⅳ期汽机房、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码头(缷煤机)、转运站、输煤栈桥等设备、系统容易遭受雷电灾害。
为此,本厂在Ⅰ~Ⅲ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12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11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4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5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6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1~#6主变220kV进线段及设备的防雷保护;
在生产办公楼东南角屋外设避雷针1支与110kV升压站侧避雷针(备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主变110kV进线段、#01、#02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
在Ⅳ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8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Ⅳ期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4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4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7~#8主变220kV进线段、#03A、#03B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另外,全厂Ⅰ~Ⅳ期4支烟囱及4支冷却水塔顶部的避雷针只作自身的防雷保护;
全厂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等处避雷针(塔)只作这些重要区域的特定防雷保护;
全厂生产、办公场所等建筑屋面,沿其边缘设置避雷带(针)作为自身的防雷保护。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侵入波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雷电侵入波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人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建筑物防雷措施:
1.防直击雷:
防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在高压输电线路上方安装避雷线。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在用建筑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电阻不得大于10~30賫。
2.防雷电感应:
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的高压,应将建筑物的裸露金属设备、金属管道、结构钢筋等予以可靠接地。
3.防雷电侵入波:
为了防止雷电侵入波沿低电压线路进入室内,低压线路最好采用地下电缆供电,并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地。
人身如何防雷击:
雷击虽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采取与不采取措施以及措施的科学与否,其后果大不相同。如某地农民正在田间收花生,突然雷雨交加,几个男同志跑到附近岩洞中躲雨安然元恙,而7个妇女利用塑料薄膜搭起帐蓬避雨。结果全被雷击中,其中6人当场死亡。
预防雷击的措施如下:
1. 室内预防雷击:
(1) 电视机等有室外无线天线的,在雷雨天时要与电视机等脱离,且与接地线相连接。
(2)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3)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1.5 m以上。也就是说,尽量暂时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
不要打电话;
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自来水管、下水管;
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以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另外,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2.室外如何避免雷击:
(1)为了防止雷电反击事故和跨步电压伤人,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大树等,如有条件应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和船只,但帆布蓬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电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离开。
(3〕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水旁,切勿处理并远离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等,更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
(4)应尽快离开铁丝网、金属丝绳等;
不要在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的小建筑等处躲避雷雨。
(5)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如果有急事需要赶路时,要穿塑料等不侵水的雨衣;
步子宜慢而小;
不要骑在自行车等上面行走;
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即可。
(5)雷雨时在空旷的的室外避免或尽量不使用手机等无线通讯装置。
3.怎样抢救被雷击伤的人:
受雷击被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应马上让其躺下,扑灭其身上的火苗,并对其进行抢救。若伤者虽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注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心肺复苏的急救。
防雷装置的检查:
(1)对于重要场所或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应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对于一般性场所或单位,应每2~3年在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
(2)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检查接闪器有无在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并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
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7)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雷电(雷暴)灾害的预防措施
雷电(雷暴)灾害的预防措施
目的:
预防雷电(雷暴)可能带来的火灾或人身伤害事故。
主要责任部门:
物业工程部、保安部
落实负责人:工程部经理、保安部经理 (平日工作时间)
保安部值班长/值班领班(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办公时间)
重点范围:
楼宇避雷设施。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因此,雷雨季节各项目要切实落实防雷措施。
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接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安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囱上,保护建筑物兔受直接雷击;
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击。
引下线是避雷保护装置的中段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一般敷设在建筑物的外墙,并经最短线路接地。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不少于两根。
接地装置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2.防雷装置的检查
(1) 各项目保安部应注意提示项目工程部门,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
(2) 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 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 检查接闪器有无被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井应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 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或平行电气线路;
检查避雷装置有无接触不良情况和木结构的接闪器支杆有无腐朽现象;
并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 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7) 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植被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 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3.预防雷暴灾害的措施
(1) 项目保安部应确保项目所有员工均接受过防雷常识的培训,并留有培训记录。
(2) 要求项目各部门注意雷电天气切实保护户外工作员工的安全,必要时应要求户外岗位的员工暂时撤入室内或在安全地点躲避。
(3) 雷电天气应禁止员工登高作业,带电作业或在空旷地点工作。(如进行外壁作业、在楼顶工作、攀爬灯杆等)
(4) 要求员工遇雷电天气,不得在树木、烟囱、广告牌、旗杆等高大、孤立结构、物体附近活动。不得*近高压输配电设施。
4.雷暴天气暂避场所的选择
发生雷暴时,除非不得已,不可走出大门或留在户外。应当寻找能提供防雷保护的建筑物、车辆或者其他构筑物、场所暂避。
(1)下列场所可供人们躲避雷电。
①采取防雷保护措施的住宅或其他建筑物;
②地下掩蔽场所,诸如地铁、隧道和洞穴;
③大型金属或金属框架建筑物;
④具有金属车顶和车身封闭的汽车、大型客车以及其他车辆;
⑤封闭的火车和市内有轨电车;
⑥封闭的金属小船或轮船;
⑦*附近有建筑物屏蔽的市内街道。
(2)不能期望在任何时候都能在户外找到躲避雷电的安全地点。如果地点尚有待选择,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寻找低洼地区--避开山顶和高地;
②寻找茂密树丛--避开孤立树木;
③寻找位于低洼地区的建筑物、帐篷和掩蔽所--避开位于高地的不加保护的建筑物和掩蔽所;
④如果你处于暴露区域,孤立无援,一筹莫展,而且你感到自己的头发根根竖起,预示即将遭到雷击,则应立即跪下,身子前向弯曲,并将手放在膝盖上。切勿躺在地上,也不得把手放在地上。
防洪度汛篇
经参建职工四年多的共同努力,紫坪铺水利枢纽挡水大坝于2005年6月16日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填筑至设计高程。能否确保大坝度汛安全,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更关系到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进了紫坪铺。
知己知彼
水利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成果,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过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业主———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们深深地懂得,要掌握防洪度汛工作的主动权,确保防洪度汛安全,必须掌握大自然的脾性,做好雨情和水情的准确预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汛预案,才能做到立足于防,确保于度。
据专业部门对2005年汛期雨情和水情的预测,今年四川省内主要江河来水总趋势明显高于往年,降雨属中偏丰年份,江河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较高。对于尚在建设之中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来说,2005年的工程防洪度汛,形势就更加严峻。一是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岷江上游河段下端,地处都江堰至映秀暴雨频发区,且属山区河流,洪水过程历时短,陡涨陡落,测报预报难度大,防汛准备时间短。二是挡水大坝虽然已填筑至880米设计高程,但尚有部分剩余尾工没有完工,加之今年汛前不蓄水,只能采用大坝挡水,导流洞、泄洪洞、冲砂放空洞联合泄洪的方式度汛,导流洞在超标准状态下运行。按照工程施工期防汛设计,今年汛期防汛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如遇超标准洪水,将危及大坝和导流洞的安全,进而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三是213国道紫坪铺库区淹没段改建公路长达30多公里,该公路布置于岷江右岸陡峭的岸坡,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今年五月刚刚投入使用,未经过汛期考验,如遇连续降雨或超标准洪水,就可能引发边坡塌滑和挡护建筑物损坏,形成泥石流,堵塞交通,危及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代战术用语对于今天防汛工作的特殊含义。在认真分析工程防洪度汛面临的严峻形势后,公司领导及早抓了防汛预案的编制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严阵以待
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清楚地认识到,要确保工程防洪度汛安全,关键在组织领导,基础在预案编制,落实靠快速反应。时令刚刚进入夏季,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就明确地提出“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洪度汛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立足于防早汛、防大汛、抗大灾,确保工程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汛工作要求。并着力抓了四项工作的落实:
———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防汛工作责任制。公司成立了由紫坪铺开发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防汛预案制定、防汛措施检查落实、防洪度汛组织指挥等;并建立和落实了防汛领导小组负责防汛抢险指挥,水情测预报中心负责雨情水情预报,施工单位负责各项目防汛抢险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并签订了防汛工作责任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编制防洪度汛预案,明确防汛重点。为确保防汛预案编制的科学性,紫坪铺开发公司领导和设计单位、水情测预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就岷江水情分析预测、工程防汛标准和防汛重点的确定、防汛物资准备等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编制了2005年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防汛预案并报经省防汛办批准。该预案对工程防汛标准、组织领导、水情测预报、防汛重点和措施、防汛预案、防汛责任、防汛物资设备准备及防汛抢险队的建立等作出了具体要求。
———建立防汛抢险突击队。公司先后在各施工项目部组建了总人数达1250人的7支防汛抢险突击队,根据施工项目划分了重点防汛区域,做到了防汛责任、区域、人员、项目四明确;并为抢险人员配备了雨衣、雨靴、电筒、安全帽、安全绳等器具,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超前做好防汛物资设备准备。根据各施工项目防汛要求,公司在各防汛物资点分别准备了编织袋8000条,钢管5吨,水泥20吨;石渣20000方,钢筋笼1000方,10吨重四面体50个;并准备抢险专用挖掘机10台,推土机8台,自卸汽车40台,发电机2台及抢险通讯、交通设备等。由于认识明确、思想重视、准备充分,保证了防汛工作思想、责任、措施和指挥的四到位,为工程防洪度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
众志成城
实践使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体会到,好的预案、好的决策,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认真实施,在于不折不扣的执行。在认真做好防汛准备的同时,公司领导认真抓了防汛工作中的“两完善、一反应”,保证了防汛预案的有效实施。
一是抓水情测预报系统的完善。为保证工程建设期雨情水情的准确预报,公司分别委托省专业气象台和成勘院水情测预报中心,建立了紫坪铺工程气象和水情测预报系统,做到了信息采集、分析、预报、传递、发布等工作的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二是完善汛期值班制度。公司、预报单位、各参建单位均建立和完善了汛期专人值班制度;公司防汛办公室设立了防汛专用电话和传真设备,坚持24小时值班,保证了信息的畅通;各单位每天值班都由一名领导带班
,公司、监理和各参建单位领导的手机24小时开启,保证了防汛抢险指令的及时上传下达。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公司建立并健全了一般汛情值班领导和防汛办公室负责处理,重大汛情公司领导集体决策处理的工作机制,保证了险情的及时处置。进入7月中旬以来,紫坪铺库区连续出现3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213国道库区改建段先后发生6处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堵塞交通,危及交通安全。接到现场报告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班长的带领下,不分白天黑夜,不论狂风暴雨,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瓢泼大雨和随时塌方的危险,察看险情、研究预案、输导交通、组织抢险。先后调集抢险设备60多台套,出动抢险队员300多人次,成功地处置了4次较大塌滑事件,保证了213国道的交通畅通。几次抢险的实践充分说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到思想重视、预案周密、措施有力、指挥得当,才能做到一有险情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确保安全。
岷江安澜
水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兴其利,沃野千里,林茂粮丰,富庶安康;任其害,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蒙灾罹难。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扼岷江入川西平原之口,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坝址距成都市约60公里,距都江堰市约9公里。156米高的大坝,11.12亿立方米的库容,被誉为成都人头顶的一盆水。因此,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汛安全不仅事关工程本身的安全,而且事关川西平原的安全,事关成都市的安全,事关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省防汛办、水利厅十分关注,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更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7月6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与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专程到紫坪铺工地视察防汛工作,并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防汛预案要细化,做到万无一失;二是预报要准确,决策要科学;三是抢险要及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8月8日,省委副书记甘道明在视察紫坪铺工程时强调,现在正在主汛期,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测,抓好防汛预案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度汛安全。副省长王怀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听取紫坪铺工程建设和防汛工作的汇报,并莅临工地对防汛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川省防汛办、水利厅更是把紫坪铺工程作为今年全省水利系统防汛工作的重点,从防汛预案的制定,防汛标准的确定和防汛抢险的准备等都作了具体指导,并就防汛准备情况进行了多次检查。
领导的关心,社会的关注,是鼓舞,是关怀;对工程建设者来说是鞭策、是鼓励,更是压力。面对处于岷江两岸十分复杂的地质(煤系发育)构造带,处于都江堰至映秀复杂多变的暴雨频发区,处于高土石坝、高边坡、高速水流条件下的工程来说,要确保工程的安全度汛,确保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安全,确保九黄旅游线路的畅通,对于工程建设业主—紫坪铺开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没有丝毫的懈怠,深感如履薄冰,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具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精神的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一定会将压力变为动力,将鼓舞变为目标,以为人民负责、为工程负责、为川西平原安全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和带领各参建单位广大职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切实落实防汛预案,确保工程度汛安全,为早日实现工程蓄水发电目标,为四川发展新跨越做出新的贡献。
汛期值班责任制
为了随时掌握汛情,防汛指挥机构应建立防汛值班制度,以便及时加强上下联系,多方协调,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汛期值班主要责任是:
1)一、汛期值班每年自4月1日至8月31日止(上级防汛部门另有要求除外),必须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
遇特殊汛情,值班时段相应提前或延迟;
非汛期若遇到突发事件,防汛办公室应及时安排应急值班。
2)及时掌握汛情,掌握水、雨、工情动态,了解各地防汛抗灾情况,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和备忘录,做好当日小结记录。汛情一般包括水情、工情和灾情。水情:按时了解雨情、水情实况和水文、气象预报;
工情:当雨情、水情达到某一数值时,要了解水库和河道等防洪工程的运用和防守情况;
灾情:主动了解受灾地区的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抢救的措施。
3)按时请示报告。对于重大汛情及灾情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对需要采取的防洪措施要及时请示批准执行;
对授权传达的指挥调度命令及意见,要及时准确传达。
4)及时掌握各地水库发生的险情及处理情况。
5)对发生的重大汛情要整理好值班记录,以备查阅,并归档保存。
6)熟悉所辖地区的防汛基本情况。对所发生的各种类型洪水要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7)值班人员应按时交接班,遇特殊情况无法准时到岗时,应事先向带班领导报告,并通知值班人员;
交接班时应移交值班记录和发生重要情况的处理结果以及遗留问题等。
8)做好保密工作,严守国家机密。
防汛值班制度
一、汛期值班每年自4月1日至8月31日止(上级防汛部门另有要求除外),必须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
遇特殊汛情,值班时段相应提前或延迟;
非汛期若遇到突发事件,防汛办公室应及时安排应急值班。
二、防办值班主要负责上下联络,掌握水、雨、工情动态,了解各地防汛抗灾情况,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和备忘录,做好当日小结记录。及时上报当日灾情和防汛抗灾情况。遇紧急情况,向带班领导提出应急处理方案。
三、防汛值班人员每天不少于4人,分为2班,第一班值班时间为早上8:00时至下午20:00时;
第二班值班时间为20:00时至次日早上8:00时,每班人员负责本班接发传真、电话,记录水、雨、工情,未完任务应与接班人员进行交接,并负责值班室的卫生和环境整理,保持清洁、整齐。正常情况下由局领导带班,局长督查;
当发生暴雨等突发情况时,由局长带班,全班人员一同值班;
情况紧急时,由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带班。
四、防汛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严守纪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细致工作,切实保证下情及时上传,上情及时下达,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值班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严禁防汛值班电话转移呼叫,如出现脱岗现象,将追究值班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给予50—100元的处罚。
五、值班人员应按时交接班,遇特殊情况无法准时到岗时,应事先向带班领导报告,并通知值班人员;
交接班时应移交值班记录和发生重要情况的处理结果以及遗留问题等。
六、值班人员接班后,应掌握上一班次的水、雨、工情,并记录在案。8时30分完成水情日报后,汇总形成水、雨、工情及防汛动态情况摘要,并根据需要形成汛情反映。情况摘要必须根据水、雨、工情动态随时更新。
七、值班人员应做好接收电话、传真的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来电单位、姓名、通话内容、时间等。需要请示处理的事情办完后,要记录办理情况、值班人员签名,做到事事有着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重要内容不许错漏。遇有自己不能处理的防汛要务时,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严禁积压拖延,值班人员手机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
八、按时查询、记录气象预报。当气象台发出台风、暴雨警报和大到暴雨以上实时降雨时,要向带班领导汇报,并向有关乡(镇、场、处)及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通报,主动了解受灾地区的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抗洪抢险措施等情况,督促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九、带班领导主要负责上下协调,督促指导值班人员认真负责完成本岗位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编辑《汛情反映》;
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情况通报会,归纳并提出重要的调度意见、险情处置方案,督促落实调度方案的险情处置工作;
局长负责阅示、审定有关防汛抗灾方面的文件。将重要情况上报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
十、注意防火、防盗,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和保密工作。
防 洪 措 施
1、认真贯彻执行《铁路实施细则》,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防汛计划,部署、落实好各项防汛安全工作,确保施工期间安全渡汛。
2、防汛期间,指挥部成立防洪领导组及防洪抢险队,领导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设专用通讯设备,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准备充足的器材、物资、运输工具及劳力等,接受和服从建设单位抗洪防汛指挥部的征用和调配。
3、汛期前,对工地、驻地、料库、料场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水情和排水情况,保证排水设施畅通,消灭发生水害的隐患。
4、汛期期间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有灾害性天气和水情,能及时作出部署,做到工、汛、灾情的实时、快速传递;
5、雨季施工,特别是进行信号工程的电缆、信号机、箱盒基础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电缆沟开挖时要坚持“开挖一段,敷设回填一段,敞沟不过夜”的原则,基坑当天开挖当天埋设,回填夯实,不得例外。
6、雨季做好防风、防雨、防洪等准备工作。加强雨前、雨后施工现场防雨措施的检查及落实情况,发现隐情及时处理。
7、对电缆径路经过地段的排水沟、护坡挡墙要严加保护,如因地形限制遭到破坏时,要及时整修,疏通,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塌方。雨季施工时,加强对施工地段的监护,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8、对开挖基坑和线缆沟槽,必须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汛期施工应避免占用河道,必须占用时,应有可靠的安全度汛措施;
电缆沟、过道回填时,做到分层夯实。如遇大雨天,设专人加强对施工区段线路的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雨后要对已完施工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隐情及时处理。
9、做好仓储的电器设备及室外已安装的电器设备防潮、防雨工作。定期检查室外已安装的电器设备密封状况是否良好,不符合要求的马上进行处理。
10、对施工地段进行全面防洪检查,发现对防洪度汛有影响的工点,要及时整改;
11、一旦发现危及既有线行车安全的水害灾情,及时上报,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输导水灾,防止灾情扩散,并派专人昼夜盯防,掌握水灾发展动态,对水灾危害的地段要及时整改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篇4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
(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
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
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
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名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
地理位置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
野外编号
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BDl、BD2、……,攀枝花市PZHl、PZH2、……。
室内编号
按邮政编码方式(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要求)编码。
成因时代
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Q4dl;
基岩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J3p。
产状
用倾向、倾角表示,如:倾向125º、倾角30º,表示为125º∠30°。
地震烈度
可用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
微地貌
>60°为陡崖,25°~60°为陡坡,8°~25°为缓坡,≤8°为平台。
坡形
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
坡向
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构造部位
指与调查点附近主要构造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
某背斜、向斜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
土地使用
填写调查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
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4种基本类型;
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层(或其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横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5个亚型;
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
控滑结构
面类型
分为层理面、片(劈)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等。
密实度
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4级。
2、滑坡调查要点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
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
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
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
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
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标 志
内 容
等级
类别
亚类
形态
宏观形态
1.圈椅状地形
B
2.双沟同源地貌
B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C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
C
5.不正常河流弯道
C
微观形态
6.反倾向台面地形
C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C
8.马刀树或醉汉林
C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A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C
地层
老地层
变动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B
12.架空、松弛、破碎
C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
变动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B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
变形等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B
21.开挖后易坍滑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
C
23.古树等被掩埋
C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A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C
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
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填表见附表3。
4、泥石流调查要点
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应调查下列内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
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 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
表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
堵塞程度
特 征
严重
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
中等
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
轻微
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
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5)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
表4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水系名称
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
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
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
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
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
流域面积
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
相对高差
在地形图上量测。
山坡坡度
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
植被覆盖率
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
主沟纵坡
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
冲淤变幅
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判定。
沟口扇形地状况
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
补给段长度比*
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
堵塞程度
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
松散物贮量
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
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
一般按总贮量划级。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现场调查量测。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表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
易发程度
总 分
高易发(严重)
>114
中易发(中等)
84~114
低易发
40~84
不易发
≤40
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溶塌陷:
(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
(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
(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
(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米的地段;
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
(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
(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3)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7)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填表见附表6。
6、地裂缝调查要点
本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地裂缝调查内容主要为:
(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
(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填表见附表7。
7、地面沉降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地貌单元,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
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填表见附表8。
8、其它
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二)、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每个调查居民点、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
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引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引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
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
如采矿引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布及面积等资料;
如抽、排水引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
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6、表7、表8。
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级 别
滑 坡(104m3)
崩 塌(104m3)
泥石流(104m3)
巨型
≥1000
≥100
≥50
大型
100~1000
10~100
20~50
中型
10~100
1~10
2~20
小型
<10
<1
<2
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级 别
规 模
巨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大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中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
小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55º,出现“鹰咀”崖,顶底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缓。
前缘临空,坡度>45º,坡面不平。
前缘临空,坡度60°,岩体结构破碎
修路等工程开挖形成软弱基座陡崖,或下部存在凹腔,边坡角40°-60°
人类活动很少,岸坡有砌石护坡。人工边坡角
推荐访问:发育 监测 地质灾害 常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 常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识别监测 地质灾害早期识别